斑鸠
时间:2010-11-26 00:59来源:《读者》乡土人文版供稿 作者:李汀 点击:
次
斑鸠是最恩爱的鸟儿。它们成双成对在田野里觅食,成双成对在空中低飞,绝对看不到一只孤独的斑鸠在田野漫步,或在空中滑翔。 不知道它们的二人世界是不是有争吵,会不会整天相互不理会。它们总是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出现在田野,或者停在同一棵树上。停在不同
斑鸠是最恩爱的鸟儿。它们成双成对在田野里觅食,成双成对在空中低飞,绝对看不到一只孤独的斑鸠在田野漫步,或在空中滑翔。
不知道它们的“二人世界”是不是有争吵,会不会整天相互不理会。它们总是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出现在田野,或者停在同一棵树上。停在不同树上的时候,一定是两棵树挨着,它们能够望得见对方,听得见对方的呼吸和心跳。它们把平淡的“二人世界”过得安静、热乎。
天边透出一点亮光的时候,晨光落在它们的脸上,是谁最先从晨光中醒来?不管是谁,一定会调皮地掰开对方的眼睛。对方一定会抱怨一两句,然后睁开睡眼,望着对方,又合着眼睛眯一会儿,就开始慵懒地走出来,一起来到阳光里,一起来到田野,在晨露里洗脸、梳妆,用嘴捋捋对方的羽毛,用嘴碰碰对方的耳鬓。“老家伙,来人了!”于是它们一前一后飞上树枝,羞涩地站在树梢上。
经常看见斑鸠在田野里散步,踩得地上的落叶“沙沙”响。它们不会理会那些捣乱的风,风把灰尘吹起来,把落叶吹起来,但绝对吹不散在田野散步的斑鸠。一条蛇从草丛蹿出来,吐着鲜红的舌芯,它们屏住呼吸,望了一眼蛇疯狂的样子,说时迟,那时快,展翅逃离了田野,在天空俯视那条失望的花蛇。它们在田野散步的时候,总是尽情欣赏着田边的野花、野草。看见一丛野向日葵花,“多美的花儿,照张相留个纪念吧。”“臭美啥呢!”说是说,两个挨着站在野向日葵花丛下,叫阳光当了一回摄影师,阳光闪烁了一下眼睛。遇见一两粒野高粱,它们一定会一起分享,“你尝尝。”“你吃吧。”四周是那样宁静,只有天边的夕阳染红它们幸福的脸颊。
“天上斑鸠,地上泥鳅。”要吃飞禽,当数天上的斑鸠了。人总是满足不了吃。尽管它们有很高的警惕,但有时候也逃不过一支猎枪。在它们散步的田野,远远的有人端着猎枪,藏在一块石头、一棵树后,正在瞄着一只悠闲的斑鸠。周围一切都在酣睡,没有谁注意树背后的枪,更没有一棵草提醒它们,这时候,就连一丝风也逃跑了。树背后的人很有耐性,他一直端着枪在慢慢等待,他一定是一个老猎手。突然,“砰”的一声枪响,“糟了,快跑,老头子!”已经迟了,它挣扎着跃起来,却还是落在了田野,它使劲睁着眼看着飞上树的老伴,笑了一下。鲜血染红了老伴梳理过的羽毛,鲜血还在流着,可想给老伴说一句话,可怎么也说不出来。“噔—噔—噔”,一个人急促地跑过来,捡起它,露出了诡诈的笑容。
逃离的那只斑鸠站在树枝上,好久都没有缓过神来,它知道老头子死了。它孤独地站在树梢上,望着地上的血迹。它流泪了,它在撕心裂肺地呼喊:“老头子,老头子,剩下我孤苦的一个人,你叫我咋个活啊!”泪流干了,嗓子沙哑了,它站在树枝上不吃不喝,还在等待奇迹的出现。它一次次地幻想从田野的草丛里,老头子能突然冒出来。奇迹没有出现,它没有飞离那棵树,它还在等待。它的眼睛已经失去光彩,它的羽毛已经蒙上灰尘,它用最后的一点力气抓住树枝。它在风中荡来荡去,忧郁而死,风干的尸体挂在树枝上,再大的风也把它吹不落,它就像一面旗帜在风中飘扬。
那些猎人一定是没有看见斑鸠的眼睛,多么干净、多么纯粹、多么无瑕的一双眼睛。要是他们读懂了那一双眼睛,那些端着枪的家伙,一定下不了手扣动扳机。我曾经很幸运地在麦田里与一对斑鸠对视。在夏天金黄的麦田里,我看见五彩缤纷的阳光从天空照下来,我感觉天空就像一张蓝毯子,遮在我的身体上。那些金黄正好可以像绸缎一样裹住我幼小的身体,那些蜜蜂和小蚂蚁正好可以像警卫一样站在我的身旁,我在夏天的麦田里美美睡了一觉。醒来,就看见不远处的一对斑鸠,滴溜溜的眼睛盯着我,没有惊慌,没有诧异。我也盯着它们,谁也没有躲避。在这金黄的阳光里,我好像一下子就明白了,它们把我当成了它们的朋友。它们知道一个在田野里睡觉的孩子一定很可爱,它们的眼睛那么干净,被金黄的阳光照耀得格外水灵,它们一定在我熟睡的时候走到了我身边,一定轻手轻脚,怕吵醒这个熟睡的孩子,它们像守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着我。它们的眼里充满了爱意,被甜蜜的柔情包围,我看着它们的眼睛就像看见母亲的眼睛。它们蹲在一丛麦子旁,一定怀着一种怜爱,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我。它们闪着一双温和的眼睛,眼里的光芒与阳光一起照耀着我。我突然有想与它们说话的冲动,我说:“斑鸠,你们好!”这时,斑鸠“咕咕咕”地叫着,点了点头。我笑了,斑鸠也笑了。它们一定是商量好了,等这个孩子醒来再离开。它们听见我说话,知道这个孩子醒了。它们最后望我一眼,没有飞,而是“咕咕咕”叫着走进了麦田深处。
悲哀,那些端着猎枪的人永远看不见斑鸠这双干净的眼睛,他们也永远不懂挂在树上的那斑鸠的尸体,其实是一面旗帜。
【出处】青年作家
【摘自日期】2010年第9期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