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雨,江很瘦——亲历西南干旱
时间:2010-05-24 22:58来源:《读者》(原创版)供稿 作者:刀口 点击:
次
编者按:关于此次西南大旱的原因,存在着种种分析。西部大开挖、西南水电站的密集上马给流域生态造成的影响、对于水利建设的忽视等因素,或许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无论如何,对于我们无疑都是一种警醒:保护环境,事关每一个人。 能说水利不重要?可它该由谁
编者按:关于此次西南大旱的原因,存在着种种分析。“西部大开挖”、西南水电站的密集上马给流域生态造成的影响、对于水利建设的忽视等因素,或许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无论如何,对于我们无疑都是一种警醒:保护环境,事关每一个人。
能说水利不重要?可它该由谁来建?怎么建?建好后怎么管?不希望几年后,再遭遇“百年一遇”!
今年的干旱暴发在春天。春天,阳光温和,气候宜人,它让人对外部世界的触觉不那么敏感,甚或有些错位——谁能料到,在万物复苏的季节,旱魔会悄无声息地袭来?
但农人却是敏感的。事实上,自去年入秋后,云、贵、川、黔、渝的许多地区就很少下雨了。降雨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开春后灾情迅速蔓延,形势严峻。“你们看看这地嘛,胡豆、豌豆、麦子,没有一样种得下去!”贵州省威宁县盐仓镇某村村民袁洪发将手伸进龟裂的田地里,声音沙哑地说,“今年小春颗粒无收啊!”
看着他黝黑憔悴的脸,谁都能想到旱情的严峻。袁洪发所在的盐仓镇是千里乌江的源头。乌江,我曾无数次跋涉。下涪陵,进彭水,走酉阳,每一次都要与乌江打交道。湍急的江水冲破武陵山脉和大娄山脉的阻隔,一路急如奔马,盖因地势落差大,切割强,是为西南天险之一。这次溯江而上,我发现它突然清瘦得厉害,就像一个正在急剧变瘦的巨人,几个月不见,竟认不出了!
在乌江的源头,我终于见到了那个著名的石缸洞。这是一口千万年不断的泉眼,涌出的泉水形成小溪,一路集合大小支流,汇成乌江。石缸洞地处乌蒙山麓,洞口呈不规则形状,约三四平方米大小,泉水清澈见底,碗口粗细的泉水汩汩流出洞后,没于布满鹅卵石的河床,
沿河床下行千米,遂又见积水。
村人称,泉眼水流旺盛时,有水桶粗细,但由于干旱已持续半年,如今水量至少减了一半。袁洪发说:“连源头都快干涸了,我可从没见过。”石缸洞方圆几公里内住着约百户农家,因久旱无雨,村民都来背水,拖拉机、摩托车的轰鸣声聒噪不已……是为贵州“百年大旱”之一隅。难怪沿乌江一路上来,见不到一艘船。水太浅,咋行船?
乌江如此,长江、嘉陵江也好不到哪儿去。
位于两江交汇处的重庆,自去年冬天起水位就持续走低。长江重庆寸滩段,以往双向可走4艘船,如今只能走2艘甚至单向通行,江水最浅处仅2.8米,最深不过4米,许多大型船只抛锚停泊。嘉陵江岸边的河滩比往年增大了一倍以上,成了放风筝的好去处。那些在河滩上欢快奔跑的红男绿女并不在意江水的枯瘦,他们只惬意于春风的温暖和阳光的和煦。
“自三峡成库后,我再没见过嘉陵江边冒出这么大的河滩!”吾友黄小平,练冬泳已逾20年,对两江景物了如指掌,“你看江中的石门(嘉陵江渡口如门一般的两块巨型礁石)都露出来了,长江中的夫归石(传说与大禹治水有关)也露出来了,这说明什么?旱啊!”
黄小平告诉我,早年冷得浸骨头的长江水,如今不冷了。不冷说明什么?可作N种判断:一是江水少了,流速缓了,给太阳晒热了;二是上游雪山下来的水太少了;三是因大旱,补充的水少了……“原先以为,长江是甩开膀子乱用也用不尽的啊!如今,竟瘦得人心痛,奈何?”说罢,一声长叹。
我也一声长叹。4年前的川渝大旱,我见证了天无雨的窘迫。
那是2006年8月的一天,重庆气象台发出全国首次旱灾红色警报时,我正行走在皇华城的阡陌间。皇华城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位于忠州,已衰落千年。
我登皇华城,原本为寻南宋遗迹。同行者是常年滚打在基层的文化专干老罗。登岛,眼前水田蜿蜒,阡陌纵横,少树,遂觉阳光毒辣,刚喝下的水化成汗,湿了衣衫。问老罗,你说这会儿有多少度?老罗说,预报是41度,但我估计地表气温至少50度。
一路走过,水田裂了,稻穗几乎是空壳,直立着;田埂边栽种的豆荚枯黄,轻踢一脚,如秋风吹过,簌簌抖落。问,它还能长出东西吗?老罗说浆都灌过了,咋长?继续往稻田深处走,空气烫得脸紧,让人不敢划火柴点烟。这才发现,周围静得可怕,除了能清楚听到心脏咚咚的响声外,四野无风、无鸟、无蝶、无蜂,甚至无苍蝇!鼻子里灌满灼热,闻不到其他气味,包括稼禾、青草气味和汗味。路过一
粪坑,坑内早已晒得憔悴,臭味全无。
原来,田地干旱时竟是这番模样!
那一刻,人宛若置身于大漠深处,绝对感受不到辛弃疾词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野趣,只觉像在洪荒中挪步,脑袋全乱了。
老罗说:“天干啊,已经50多天没下雨了。
报上说这是50年一遇,又说是百年一遇。
说这些管啥用,今年肯定要减产了!”我清楚,这里属长江河谷产粮区,历来降水充沛,且皇华城脚下就是浩荡长江,竟旱成这模样,更何况那些远离大江的地方?
自重庆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年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在全国也不算低了,可仅仅4年,就遭遇两次大旱,确实频繁了一点。
我既不能轻斥天灾,也不能妄言人祸,但基本判断还是有的。
10年前,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震天响时,我参加了重庆举办的一个环保研讨会。
与会者是一批“过气”的专家学者,他们年龄偏大,有胆识,无官职,因此声音微弱,但表达的观点却很清晰:我们支持“西部大开发”,反对“西部大开挖”!
开发与开挖,天壤之别。当我们享受着大开发带来的文明成果时,我们对许多“开挖”的事要么失语,要么失忆,要么无能为力。
很多时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西部的矿产在开挖,西部的河流在开挖,西部的森林也在开挖——变成了桉树林、橡胶林,西部的荒原变成了城镇……
西部山地能否承载如是重负?
特别是西南水电站的密集上马,给流域生态造成重大影响,如金沙江上游的“一库八级”电站,建成后不仅会让下游河道干涸,还会使地下水位降低。当西南水电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几十个三峡工程的水平时,如此巨大的工程,是否也成了大旱的一个诱因?
北京媒体同人汪永晨,曾到今年春旱的重灾区珠江上游采访。那里的江水几乎就是黑的,当地居民从河中捞起淤泥晒干后,可当煤炭用,俗称“河煤”。在西部相当多的生态脆弱地区,我们能否重新检点对自然的认识?能否多一点敬畏,少一点“开挖”?
可以想见,西南大旱结束后,又会有专家站出来给出诸般解释:洋流、季风、副热带高气压、厄尔尼诺,等等,以印证大旱属极端气候引发的天灾,可贵州农民袁洪发的一句话就把我问住了:“(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公社化时,也有大旱年头,可那时有水塘、水
库、水渠,天再旱也多少能种下点东西,今年却一粒都种不下!你说是为啥?”全盘否定公社化无可厚非,但公社化的水利遗产已让我们顺利度过上世纪80年代,勉强熬过90年代。进入新世纪后,它们大多坍塌、废弃,无人过问,可在西南山区,离开水利,行吗?
回头看重庆,由于4年前大旱给它的惨痛教训,重庆这几年投巨资兴建水利,包括55座大中型水库和数千座小水库、山平塘,因此,今年重庆与贵州毗邻的綦江县虽也几个月无雨,但居民照样做饭、洗澡甚至洗车。要知道,川渝大旱时綦江气温曾高达44.5度,几欲燃烧
!如今,与綦江一山之隔的贵州地界的灾民岂敢奢谈洗澡,连碗筷都一星期洗一次!
能说水利不重要?可它该由谁来建?怎么建?建好后怎么管?
不希望几年后,再遭遇“百年一遇”!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