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妈妈朝夕相处的5年
时间:2010-05-18 00:14来源:《读者》(原创版)供稿 作者:程乃珊 点击:
次
程乃珊:作家,用平和的心态书写对于生命的独特感悟,浓浓的海派风韵荡漾在细腻飘逸的字里行间。
2009年的母亲节,是我第一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12年前爸爸去世,泪光中我紧紧挽住妈妈:幸好,我还有妈妈。那一年妈妈78岁,一头浓密的头发染烫得很自然,发式是她50年不变的“柏林情话”式,连她的理发师“白玫瑰”的韩师傅也没换过。
爸爸去世后,妈妈一个人守着那套我和哥哥从小在其中长大的公寓,继续为学生进修英语,日子过得有条有理。这期间,妈妈圣约翰大学的老校友、长妈妈5岁的郑伯伯,不时会约妈妈喝咖啡,情人节还会送妈妈玫瑰花……我心目中的妈妈,是永远美丽永远年轻的。天老地老,妈妈不老!
5年前,妈妈85岁,仍风度雍容,但已显然力不从心,常常忘记熄煤气,外出忘记带钥匙……我们方才知晓,妈妈已是老年性痴呆症初期!我试过为她雇一名保姆,但个性独立看重隐私的妈妈坚决反对,正巧那时,我回上海工作了。我们就将妈妈接过来,从此,朝夕相处5年,妈妈以90岁高龄谢世。5年在90年中,只是小小的一段光阴,但我相信,那是妈妈生命交响乐中十分完美悦耳的尾声。每每念这里,悲伤之中总算还有几丝欣慰。
感谢上苍赐予我这幸福的5年,我似又回到偎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无忧童年。只是,我们母女的位置互换了,我成了妈妈,妈妈变成我的女儿。
妈妈自小爱给我打扮,现在我也着力打扮妈妈,每周一次去理发店做头发是雷打不动的。老韩师傅早已退休,另外租房自己做老板,帮衬的都是几十年的老主顾。我明白,韩师傅与妈妈之间已不单是一份简单的服务交易,那是一份历经种种时代变迁而不变的长情。妈妈是看着韩师傅从一个十来岁的小学徒到两鬓斑白、老眼昏花的老伯。每次韩师傅必
把妈妈送到门口。
“韩师傅,见一次少一次了。”
“什么话,见一次多见一次。”
郑伯伯仍不时来我家。我这才明白,老年人对情感的追求其实清纯得就像幼儿园的孩子玩过家家一样。
郑伯伯的到来令妈妈很开心,我相信天上的爸爸不会生气的。他们谈着圣约翰校园往事,宛如在呼唤只属于他们的清丽的昨日,他们要我和先生参与,因为他们需要倾听需要见证……
有一次,郑伯伯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再坚持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我当即想起,我曾在《读者》某期读到过。虽然我一时半刻找不到这本杂志,但当妈妈和郑伯伯看到我拿出的几本《读者》时,两位老人对杂志封面设计的静雅大加
赞赏。
从此,我们的下午茶主题,常与《读者》有关。已有好久不读书报杂志的妈妈竟也向我提出要看《读者》,我这才明白,“老年痴呆”绝不是低智商也不是白痴。
与妈妈一起生活的5年,妈妈成为我的老尾巴,我们带着她去旅游,还回了次妈妈的故乡绍兴上虞。直到有一天,妈妈主动提出不想做我的老尾巴,她觉得太累了,宁可在家里看看书。其实此时她阅读也已经开始有障碍了,但可能她对《读者》的封面认识太深了,所以总能准确地找到它,拿在手上阅读。有时光盯着封面就能看很久,还会说:“这封面漂亮得像贺年片。”她坚持借阅读与疾病抗争。
2008年,是妈妈与我们一起生活的第五年!她依然开朗优雅。这让我对“老年痴呆”有了新的感悟:老年痴呆不是白痴,只是回到自己无忧的混沌初开的摇篮时代,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或许,这就是生命的一个循环!婴孩要用尿布,要人抱、要人哄、要人爱、要人呵护,上帝给我们考验:你能否像当年父母对婴孩时代的你那样精心呵护你年迈的父母?
2008年,我开始为《读者·原创版》写专栏,记得有一篇《“孝”是这样写的》,就是来自那5年与妈妈共同生活的感受。这时在我的劝告下,妈妈已不再染发。妈妈平静地接受了“老”的现实。那一头银丝仍旧浓密厚实,在灯光下像圣母像般映出一晕圣洁的光圈。
每次陪妈妈去做头发,她一定要我将已看过的杂志带去放在那里:“那么好看的书让大家都看看。”
2008年12月17日,那是一个阳光和煦的温暖的冬日下午,保姆带着妈妈去小区花园散步,妈妈就再也没有回来……
妈妈走了,我仍每周去一次韩师傅那里做头发,继续将看过的杂志带去那里让更多的人阅读。
谢谢妈妈,给了我圆满幸福的5年!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