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慢慢地读懂城墙
时间:2009-11-28 00:01来源:《读者》(乡土人文版)供稿 作者:照熙 点击:
次
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西安古城墙就是在这个筑城的热潮中,在唐皇城旧城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明代的西安
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西安古城墙就是在这个筑城的热潮中,在唐皇城旧城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明代的西安城墙曾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西安古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
李白的一首《长相思》,让人回味无穷,思绪绵绵。即使你远在天南海北,即使你从未到过西安这个曾见证过13个王朝兴衰的帝都,只要你是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血脉的“龙的传人”,都会有一种“梦魂不到长安路”、“天长地久魂飞苦”的渴念情怀。
那时的长安(现在的西安),虽经几千年的风雨变迁,但积淀于这块故土的历史文化和古老的风土习俗,仍然醇厚绵长,令人留连而遐思。其实,在西安建都的13个王朝,留给当今世人的最为明显、真实而又最具王权气势的建筑,便是迄今仍然保存完好的西安古城墙了。
西安的古城墙,是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凝聚和缩影。
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周人为图发展,实施东迁。周武王东进伐商时,在距现在西安西南10多公里的沣镐遗址,沿沣水建立了镐城。战国时期,兴于渭河上游的天水一带的秦人,借周人东迁,经10多次迁移都城,逐渐强大并发展到关中大部地区,最后在咸阳建都。后来,秦始皇嬴政以咸阳为中心,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东方帝国”。宏伟的帝都,壮观的阿房宫,是何等气派!然而,秦施暴政,统一之后仅15年,这“覆压三百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就伴着秦王朝的覆灭而被焚毁于农民起义的烈火风烟中。
历史总是在错误的沟渠中曲折前行。古长安都城的真正建立是在西汉建立后,由汉高祖刘邦、惠帝、武帝所建的汉长安城,距今西安城西北方向10多公里,周长65里。汉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有12个城门,可谓“通达九逵”。城中长乐宫、未央宫及城外的建章宫宏大辉煌,开凿的昆明湖、兴建的供皇帝游乐的“上林苑”,使“大汉帝国”的都城壮观瑰丽,举世无双。隋0朝重建“大兴城”,唐代又在“大兴城”的基础上,兴建了宏大的唐“长安城”,至此,奠定了长安古都城的地位。
“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便是昔日大唐都城长安繁华兴旺、通达广宇的写照。规模宏大、豪华壮丽的古长安城,同隋代的大兴城面积相当,周长约36公里,一般墙基厚9~12米,城门处的厚度则达20米。全城110坊,呈棋盘方正形,100多万居民和豪华的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使得唐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大都市。大雁塔、曲江池以及供皇帝贵族游乐的上林苑,给这座都城更增添了自然天趣。晨钟暮鼓、朝霞夕晖、灞河柳烟,构成盛唐之瑰丽气象,给无数文人墨客以诗情画意。“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是唐长安城如花似锦、春晖丽日的写照,那“杨花雪落覆白鸥,青鸟飞去衔红巾”,春风骀荡、莺歌燕舞的景象,该是怎样的诱人呢!
然而,唐明皇后期的“安史之乱”及唐末的黄巢起义,使300多年的唐长安城趋于衰败。公元904年叛将朱温挟昭宗迁都洛阳,命长安居民“按籍迁居”,把长安的宫殿、街房、楼亭等全部拆毁,这座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城”,就这样变成了一片废墟。 明朝初年,都督濮英在唐末佑国节度使韩建缩建的“新城”的基础上,增修“长安城”,周长20公里,高30米,设东、南、西、北4门,依次为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长乐门。城墙顶宽12~14米,底厚15~18米。歇山式城楼巍峨壮观,4座角楼峻奇雄伟。后来的巡抚张祉,为城墙砌了一层青砖,使明代的长安城更增加了雄伟的帝都气概。今日之西安城墙,便是历经千年风雨的明城墙的真实遗迹,是全国乃至世界少有的保留完好的古都城堡。
我曾无数次或陪友人或独自登上西安的古城墙,漫步城头,俯瞰古城内外,遥望巍巍雁塔,聆听钟楼钟声,抚摸城墙垛口留下的炮眼枪痕——这古城墙灰色的躯体,其实仍然富有鲜活的血肉和生命。躺在萌生了鲜绿小草且残留着战壕的城头,迎着微风的轻拂,聆听城楼风铃的絮语,感觉这古老的城墙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向我们安详地叙说着从古到今的历史。傍晚的夕晖,像一片染血的霞光,把这座古城墙的楼阁、城垛衬托成褚红色,使这些青砖厚土如同浸染了先贤们的殷殷鲜血,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苦难、奋争和走向进步文明的呐喊。
且不说这座古都千余年的兴衰荣辱和帝王将相、权贵相争所演绎的一幕幕血火相残、悲欢壮烈的故事,单就近百年在古都发生的震撼世人的革命事件而言,便是一部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读不尽的血火史书。
在阅读一段辛亥革命的史料时,我的心灵一次次地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单就1926年依附于北洋军阀的刘振华率军10万围攻西安城,国民军杨虎城、李虎臣、卫定一仅以1万余人进行的“西安卫城”之战,便可说是悲壮惨烈:240个日日夜夜,军民守于城中,仅靠油渣、咸菜充饥血战;到了10月后的冰天雪地,城中无粮、无弹药、无补给,连树皮都已扒光,战士们只好捕老鼠充饥;城头上的争夺战反反复复,倒在血泊中的战士还抱着步枪,猎猎战旗在城头飘扬,冷月照着的古城墙在风雪中巍然屹立。直到冯玉祥的国民联军自甘肃千里跋涉赶来支援,西安才得以解围。冯军入城时,西城门洞中的守军和饥民软得只能爬伏在地,或者贴靠在城墙洞壁上慢慢地站起来,微微挥手以示欢迎,一句话也说不出。“西安卫城”之战8个月,死伤军民达5万余。后来辟“革命公园”掩埋遗骨,改“新城”为“红城”,以示革命精神。1949年5月20日,解放军进入西安,残破的西安城墙头终于飘扬起五星红旗,历史揭开了新时代辉煌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的城墙成为国家的重点保护文物,政府拨款一次次地修复和保护这座明代“长安城墙”的原貌,并疏浚了护城河,开发了曲江池,开放了护城公园,修建了气势恢宏的大南门绿色广场和大雁塔北广场。每当有宾客从远方来,大南门便举行大型的迎宾仪式,城头红旗飘飘,鼓乐声声,灯笼明灿,30里长的西安城墙,霓虹灯勾出城垛的连绵轮廓,与星月相辉映,如金龙狂舞,真似“盛唐”举行朝中大典。
初春的日子,当我陪故友重登古城墙时,腊梅花已在城下绽放得一片灿黄——“战地黄花分外香,古都似春蒸蒸上”。放眼四野,心旷神怡;漫步城头,融融春光。一个披着时代盛装的新西安,正在向我们走来。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