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农村的垃圾出路何在?
时间:2009-10-29 23:31来源:《读者》(乡土人文版)供稿 作者:左志新 点击:
次
时隔3年,当我们再次来到云南西部一个叫“庙东村”的小村子时,记忆中秀丽的景色仍在,这里出产的蔬菜让村民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然而在村后,触目惊心的垃圾已经堆满了路边地角,山地上也满是被风吹散的塑料袋和包装纸,与放牧的孩子和牛马共处。垃圾堆积的时间显
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商品涌入农村,改善了农家的生活,也带来了诸多污染。如今,城市里的环境卫生工作常抓不懈,也成为群众监督和政府施政的重点,但是在环卫体系薄弱的农村,理想中青山绿水的田园风光,仿佛在一夜之间就被成堆的垃圾给击碎了。
广阔天地成了垃圾肆虐的场所
时隔3年,当我们再次来到云南西部一个叫“庙东村”的小村子时,记忆中秀丽的景色仍在,这里出产的蔬菜让村民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然而在村后,触目惊心的垃圾已经堆满了路边地角,山地上也满是被风吹散的塑料袋和包装纸,与放牧的孩子和牛马共处。垃圾堆积的时间显然已久,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这些东西养活了大量的苍蝇——哪怕是冬天,苍蝇也纠缠着过往的行人,久久驱赶不散。
庙东村的情况并非个案,如今由于缺少垃圾处理环节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困扰着很多农村。村民说:“村里也曾有人提议修建垃圾池,但是涉及到土地占用和收集后如何处理等问题,至今未能实现。”
而一些修建了垃圾池的村子,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垃圾污染的问题。露天的池子阻止不了垃圾四处堆放,存储到一定数量后,要么拉到更远的地方倾倒,要么用火烧一烧,这又形成了二次污染。
农村环卫之难应具体分析
自从环保成为社会的共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就成了许多场合的环保口号。可是,关注的目光始终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工矿企业等处,在云南,各级自然保护区成了防污重点,而农村始终是环保工作的盲点。
沙尾村的村民说:“村子是在大家眼里一天天脏下去的。”他们认为,首要的原因是生活条件变好了,当初农村物资短缺的时候,家庭生活产生的垃圾最多就是烂菜叶和粪土之类,扫一扫就倒进牲口圈里积成农家肥了;现在,光一个小孩每天就能吃掉几包零食,那些塑料袋就是最扎眼的垃圾。其次是农户“各人扫清自家院”的思想由来已久,村中道路、晒场一类的公共地带不会有人主动去清理。第三是缺乏治污的经济条件。
贫困现象在云南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环保”这一项费用往往成了“开不起”的那一类。巨甸镇是一个有2万多人口的滇西小镇,每年用于垃圾清运的费用在30万元至40万元。据了解,这部分资金还是每年向上级争取来“专款专用”的,而且清运的范围只限于城区。我们在城郊就看到了一片日积月累的垃圾堆。据介绍,该镇改扩建垃圾收储站的计划年年提、年年申请,但至少需要300万元的费用,到了今年依然是个难题。
城乡差距表现在很多方面,仅从垃圾清理一项我们不难看出,城乡的差距确实在不断地拉大。由于城乡间隔,城里的垃圾清运车也请不到村里来;加之云南很多地方的环卫工作极其落后,城区尚不能处理好,农村更是鞭长莫及了。
花点心思,农村环卫同样能搞好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农村的环境卫生整治作为工作重点。我们看到,在云南省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列为项目村的地方,环保环卫情况都有很大的改善,那些暂时没有被列入的农村难道就这样维持下去吗?
令人惊讶的是,仅隔投石之遥的巍山县大仓和永建两镇,农村卫生情况却大不一样:大仓河里满是垃圾,永建的深沟河却很少有人倾倒;大仓农田里举目皆是成堆农家肥的景象,在永建也是很少看到的;正当大仓许多村子被垃圾围困时,永建的大部分村子却整洁得像刚刚打扫过一样。永建镇的农村环卫并没有依靠政府组织引导,而是群众自发地出点子、想办法,共同治理村里的污染。大围埂村的村民们约定,每户每年出3元钱,请一辆车定期定时清运每户的垃圾。如今,要是村里收清污费迟了几天,村民就会主动去缴纳。
在很多农村都能见到的《村规民约》里,必有“不准乱倒垃圾”之类的条款,可惜写在纸上的东西终究不如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加之有了条款要是执行不力或者只罚不管,问题依然不能解决。
治理农村垃圾污染最重要的是要有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只要措施合理、执行得力,很多农户表示“花钱也乐意”。同时还要改变旧观念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可是,让他们心平气和地看看眼前向脏乱差日益恶化的家园,醒悟怕也不难了吧!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