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奖还是不奖?
时间:2010-07-17 00:34来源:中国学生健康报供稿 作者:杨 雯 点击:
次
目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在过去的1个多月时间里,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们奔赴全国各地,在千千万万个岗位上锻炼能力。在称赞大学生勇于实践锻炼的同时,也发生了大学生向媒体讨要宣传报道的情况。而据了解,大学生之所以会对媒体的报道如此热
目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在过去的1个多月时间里,“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们奔赴全国各地,在千千万万个岗位上锻炼能力。在称赞大学生勇于实践锻炼的同时,也发生了大学生向媒体讨要宣传报道的情况。而据了解,大学生之所以会对媒体的报道如此热衷,是因为高校的一些激励措施在作怪。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假期社会实践,并且使实践活动出效果、见影响,有些高校专门设了实践活动“组织奖”、“宣传奖”等,奖励假期社会实践做得比较成功的团队或个人,奖金少则百元,多则千元。而媒体是否参与报道,是评审的主要标准之一。高校的如此做法,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产生了一定激励的作用,但也有人担心此举会使学生的暑期实践活动功利化,从而失去锻炼能力的本意。那么,对于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到底该不该奖励?本期“校园论坛”,“奖还是不奖”让大学生自己来说说看。
正方:评奖是对实践活动的鼓励和认可,该奖!
海南大学陈倩:我觉得要奖,凡事没有竞争就会缺乏动力。但是,现在不少人只知道实践可以拿学分、考研时可以加分,而没有认识到实践对丰富自己经历、了解社会,以及对将来参加工作的正面影响。所以,在对实践活动进行评奖时,评判的标准、到底奖励什么、如何奖励还需要思量。不要在这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不好的驱动和诱惑。只要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并加以适当引导,高校对大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物质奖励还是一项利大于弊的措施。
重庆邮电大学王楠:有人把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奖励说得好似万恶之源,难道物质奖励和精神内涵就一定矛盾吗?我倒认为对开展好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优和奖励是有必要的,对学生给予的荣誉肯定会成为一种激励,况且一定的物质奖励,也可能成为学生社团或组织开展新活动的储备经费。因此,奖或不奖不是关键,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奖励才是大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
河北大学梁爽:我认为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比和奖励,会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些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暑期社会调查等活动的热情并不高,一方面害怕吃苦受累,另外受经费制约。即使是参加了实践活动的人当中,也有不少不过是走个过场,自然写不出有价值的总结或报告。如果设定一些评比和奖励,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鞭策和鼓励的作用。
南京财经大学徐佳:暑期实践能不能做好,最重要的是态度。学生只有真正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才会有动力去把它做好。英国有一些大学生平时没课就会走上街头为慈善机构进行募捐,这种活动没有任何物质或是精神上的报酬,但他们仍然非常热衷。因为通过一次次在街头被拒绝,能锻炼他们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如果大学生能够端正参加假期社会实践的态度,就一定会从实践中有所收获,而学校对其进行奖励就是锦上添花。
反方:实践经历就是最好奖励,不应再设奖
德国留学生马鑫:暑期社会实践本来就是一件学生自主自愿的事情,有什么理由期望获得奖励呢?如果假期做一些“支教”、“下乡”活动,就是期望获得更多学分或是荣誉,那这样的实践已经变味,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通过媒体报道来扩大社会实践的影响力,这样的实践更像是作秀,本身动机就有问题,又怎么会从中有所收获呢?
河北大学李欣欣:暑期社会实践是一个提前试水社会的机会,可以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这样的实践活动大多有老师带领参与,既无安全担忧又有人指导,对于学生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弊。所以,参加这样的活动根本不需要学校再设置什么奖励或奖项给予鼓励了。
内蒙古大学sanmian:设定一些加学分、奖项或是奖金作为实践活动的奖励,虽然本意是鼓励,但很可能会使一些同学通过夸大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奖励。这样一来,奖励反而成了实践活动“变质”的促进剂,那还不如不奖。
网友两颗小牙:现在,不少高校旨在鼓励全体大学生积极了解和认识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老师带队、个别学生参与的“小众”活动,甚至成为由学校提供资金的“公费旅游”活动,这已经失去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能力、强化社会意识的意义。而给予学分或奖金等奖励,更无助于大家端正从事实践活动的目的。
西华师范大学卢俞:社会实践一般都在校外进行,不可能借助考试等传统考核形式来分高下,所以学校并没有规范的评价标准。而把媒体报道作为评奖标准也值得商榷,毕竟媒体有自己的新闻点和关注点,所以,我认为对于实践活动的奖励不如不评。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