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大学,已是一年,每一个晨曦或黄昏里,走在厦门清洁整齐的街道上,微风携着海水扑面而来,滋润润的,整个心也朗润起来,此情此景,似曾相识,那是我并不久远的大学里一份美好的记忆,而它的缔造者——秋水广场,也因此潜进了我的生命。 我的大学,在江西南昌,它素以红色经典而闻名,却因历史的机缘巧合,并不美丽的英雄城市却有一处人间圣地——秋水广场。它位于赣江江畔,与灯火辉煌,弥漫着历史与文化气息的滕王高阁隔江相望。而秋水广场也正得名于唐朝大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取其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夜幕降临的夏日,成群结队的游人都会心有灵犀,似有所盼般地走在秋水广场那长长的宽阔的大理石行道上,孩子们的嬉闹声,小摊贩们的吆喝声,卖花姑娘的清脆嗓音,夹杂在絮絮叨叨的江风里,编织着喧嚣与宁静的神话,凉爽沁人心脾。 每当开心或不开心的时候,都要漫步江头,投入它的怀抱。绚丽的灯光纠缠着笔直的水柱,伴着音乐,时起时落,一如我跌宕起伏的心境。 秋水广场的音乐喷泉因美丽而非雄伟得名,在“一”字排开的弧形干道上,喷泉的形状各有差异,背景乐也有所不同,但相辅相陈,相得益彰。 天鹅状的喷泉伴着柔美的音乐,扇动着翅膀,翩翩起舞,在轻柔曼妙的身姿里飘洒而出的漫天迷雾总是让游人如同置于“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滋润里,心也会随之飘扬起来。 有这样一组组喷泉,他们并排伫立着,却高高低低,呈汉字“山”状,在乐声灯影的节拍里,起伏有致,仿佛涌动的波浪,又恰似游移的山峦,线条极尽柔和,游人也禁不住想要伸出手去感受抚摸这跳动的琴键,内心里当然是欢畅不已。 每晚都有这样两次激动人心的时刻——传说中的亚洲最高的音乐喷泉,喷薄而出。它高约八十几米,在雄壮如同万马齐鸣的音乐奏响的瞬间,耸入云霄,吞云吐雾达一分钟之久。也许是它的背景乐太雄浑豪迈,也许是它喷涌而出的势不可挡魄力非凡,远处的人群欢呼着向他奔跑而来,及至跟前,又自觉地沿着台阶围成一圈又一圈,由里至外,坐着,蹲着,站着,男女老少谦让着腾出位置给新来的游客,静默地注视着它升腾,升腾,再升腾……,那时刻,人们对“庄严肃穆”有了心领神会的理解,对“和谐家园”也有了更切身的体验。 繁花都有落尽时,高潮犹有低谷音。一分钟的时间够长也够短,待到落幕时,人们惊呼着四散逃避,逃避倾盆大雨兜头兜脸地倾泻而下的命运,而结果总是在奔跑中呼声四起,湿透全身,于是,互相拧着湿透的衣衫,头发,狂呼大笑,激动地交流着彼此奔跑的情形,忘了年龄,忘了身份,忘了大家曾是陌生人。这就是它的魅力:带给你明知不可为而为的悲壮,酣畅淋漓的痛快以及无以言喻的心与心的亲近。 整个秋水广场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是一排排整齐规矩的小喷泉,它们或排列成方正,或单调的“一”字里隔着桥遥相呼应,或环绕在灯光璀璨的主喷泉身边作陪村,或在暗淡的树影下相守相望,安慰寂寞的游人;它们高低粗细级别分明,仿佛是参天大树下的茵茵小草,凡风过处,飘逸的身姿,柔弱而又让人心生怜爱之情。 音乐息了的时候,喷泉也躺在五光十色的灯影下休息,游人们或参与各类竞技游戏,但更多地拾级而下,穿过堤岸,走进沙滩。晚风拂面,杨柳依依,柔润的沙子亲吻着脚丫,兴奋不已的游人仿佛拥抱了另一个天堂,他们手脚并用地推搡着沙粒,堆砌着奇形怪状的只属于自己的城堡,儿时的种种梦想交织叠映着,分不清此时彼时。更有甚者,脱了衣裤,在别人的惊呼艳羡中嬉戏江水。而我,更想要坐在捕鱼淘沙的船上,在波浪的颠簸里,凝望四周,渐行渐远的鼎沸人声,横跨赣江的雄伟瑰丽的八一大桥,对岸灯火阑珊的人家,无不彰显着惬意人生的美妙平和。波光粼粼的江面在夜的笼罩里,许是因了月亮的清辉,云气蒸腾。俯下身去,掬一捧江水,潮潮的凉凉的,不觉吟道:江上烟波消人愁,桨声灯影醉人意。 离别之后,每次忆及那时的美好生活,总会沉浸在秋水广场的凉爽与惬意里,难以自已。是它,承载了我似水年华里太多的忧伤与喜悦。相信:它也是许多游人心中的安慰与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