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今年暑假,我们几个大学生将赴外地进行社会实践,能否为我们报道一下? ”近日,在某媒体工作的小王很是心烦,不少陌生大学生打来电话,希望通过媒体报道扩大活动的宣传效果,为日后评比“加分”。 (7月2日《新闻晚报》报道) 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越来越淡化“学历崇拜”,注重让能力说话,而中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一向不足,“中国仅有39.6%的高中生有过打工的经历”。于是,一些大学生开始在业余时间默默地打工、历练自己。他们认为:得到多少报酬并不重要,自身能力的提升才是最宝贵的工资。 可看新闻中的大学生,还没有进行社会实践,就想要得到轰轰烈烈的媒体报道。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原来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自身的能力,而是为了获取“分数”;不是主动积极地去弥补“能力漏洞”,而是为了应付了事。时代早已进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可这些大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分数至上”、“唯分是从”的思维中。 分数可以造假,而能力却造不了假。分数造假能得到暂时的风光,能力造假却会给自己带来无能为力的羞辱。等日后走上社会遭到无情淘汰,必会想起今天的“社会实践造假”,悔之晚矣! 因此,在笔者看来向媒体讨报道不如向实践要能力。老老实实、俯下身子,甘当“社会实践的老黄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更多《中国学生健康报》精彩文章阅读,请点击:http://www.pmph.com/NewsPaper/College.as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