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同志”兴衰史
时间:2010-05-23 13:41来源:《读者》(原创版)供稿 作者:段宇宏 点击:
次
革命和同志这两个词,所有中国人均不陌生,不过这哥俩并非新词,古已有之,但基本接近于死词,极少使用。这两个词在现当代被用活,还得归功于日本人先用活了革命,然后被孙中山引入中国。 《易革》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清朝末年,
“革命”和“同志”这两个词,所有中国人均不陌生,不过这哥俩并非新词,古已有之,但基本接近于死词,极少使用。这两个词在现当代被用活,还得归功于日本人先用活了“革命”,然后被孙中山引入中国。
《易·革》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清朝末年,在西方思潮的激活下,产生了一批以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等为代表的反清人士。
孙中山等人最初从事反清活动时,皆称自己的行为是“造反”“起事”“光复”。清光绪二十一年,也就是1895年9月,兴中会在广州起事失败,孙中山、陈少白、郑弼臣三人从香港流亡日本。乘船路过神户时,登岸购日本报纸一张,发现其中有一则新闻的标题是: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孙中山对陈少白说,这二字出自《易》,日人称吾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
按《易》上“革命”二字本义,原指政治变革,故曰革其王命,又说王者易姓曰革命。日本人最初把英文“revolution”与革命相对应。不过自革命党影响渐大后,“革命”二字有了新的内涵,也指关于政治社会之大变动。
有了革命,一起革命的人自然就是同志了。左丘明在《国语·晋语》中写道:“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孙中山早年发布的《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称呼反清志士为同志。让同志一词变得更加有名的是著名的《总理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国民革命的推进,革命党人和国民党人多以同志相称呼,“革命”与“同志”这两个词在中国变得尽人皆知,不过还没达到普遍的程度。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才彻底进入“革命时代”和“同志时代”,若说它俩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也不过分。全国人民无人不称革命,神州大地无人不呼同志。
先生、小姐、阁下、女士、令尊、令堂等中国人的传统称谓在大陆几乎消亡。突然间,人们似乎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有时候为了表示一下区别,可以称“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还有“领导同志”“解放军同志”“警察同志”,就连妻子丈夫之间也常互称同志。“文革”时期这种情况发展到极致。“XX同志,我们可以在一起谈论革命工作,共同学习进步……”这是那个年代常见
的恋人之间的情书词句。
改革开放令我们的称谓丰富起来。20世纪80年代,先生、小姐、女士、阁下等传统称谓在局部场合开始复生,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些称谓司空见惯,成为主流,“同志”反而有点靠边站的趋势。进入21世纪,除了不涉外的、较为正式的官方场合,还能听到同志的称呼,传统称谓在日常生活中近乎一统天下。夫妻之间不但很少称呼“爱人”,更完全不是“同志”了,它有了更亲昵的说法:“老公”“老婆”。
不过“革命”和“同志”没有消亡,在民间它们有了新的内涵。商业社会大背景下,各种新玩意皆可滥用革命,有美的革命,辣的革命,爱的革命……少了很多政治意味。
1989年,香港文化界名人林奕华筹划“香港同志电影节”,“同志”在港澳台和东南亚变成“同性恋”的代称,后来又传入内地。如今在年轻人中间,可不能乱称“同志”,因为它有了新的特殊含义。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