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媳妇儿”是河北石家庄一带乡间的一个很有意思的风俗。在正月里,娶亲人家的本家、街坊邻居们,要把头一年娶进门的新媳妇们请到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一顿饭,也趁这个机会让她们认一认门儿、认一认人儿,以便她们尽快地熟悉乡里乡亲,分清上下长幼,融入村子的生活。 村子里每年都会娶进来几个新媳妇,主要集中在腊月里。新媳妇刚过了门儿,人生地不熟,各家各户你请一顿饭,我请一回酒,姑嫂妯娌、大娘大婶的坐在一起拉拉话,便很快熟络了起来。 一入正月,“请媳妇儿”的活动就开始了,有时从大年初一下午就开始安排上了。“请媳妇儿”是要摆酒席的,好在正是过年的时候,家里吃的喝的都现成,稍微一拾掇,四个碟子六个碗的席面就准备停当了。农家的宴席不可能有什么山珍海味和鲍参翅肚,大都是些大路菜,比方猪头肉、猪肝、猪耳朵什么的,有凉拌,也有热炒,荤素一搭配,倒也弄得有模有样。 谁家要“请媳妇儿”,一般都要事先预定,到家里跟婆婆打个招呼,敲定个日子,由婆婆或者小姑子领着新媳妇去。新媳妇一天要吃好多家。那几天里,新媳妇们被乡亲们那个抢啊,由于时间安排过于集中,人家请了,不去不合适,怕伤了人家的脸面与心意,只好让大娘、婶子、嫂子齐上阵,或者干脆兵分几路,替新媳妇代劳,也算是了却了乡亲们的一番心愿。 由于“请媳妇儿”的过于集中,新媳妇这家出来,又进那家,从中午一直到天黑,跟走马灯似的转着圈儿吃。有时刚进这家坐下,椅子还没有坐热乎,下一家的人就挤在门口等着了,还一个劲儿地催;新媳妇吃不上两口菜,就得起身离开到下一家去。新媳妇们大都害羞而拘谨,不好意思连吃带喝的,越劝越不好意思拿筷子,越敬越不好意思端酒杯,有时,三五家吃过了,也并不一定能吃得饱,反倒落得一身的疲惫,常令新媳妇们暗暗地叫苦不迭,却又无可奈何。有人生动地称这种“赶场”式的“请媳妇儿”的情景为“磨炕沿”,真的是很形象。 趁着敬酒、吃菜之际,领着新媳妇的婆婆或者小姑子会向新媳妇挨着个儿地介绍:“这位是二大娘。”“这位是你三婶子。”“她就是淑敏,在石家庄上大学哩!”介绍到谁,谁就上来向新媳妇敬上一杯酒,新媳妇就红着脸庞,忸忸怩怩地低着头,甜甜地叫上一声。有的婶子、嫂子总爱开两句新媳妇的玩笑,荤的素的一块上,甜的咸的一锅端,常把新媳妇们臊得一句话都对答不上来,旁边的人们便叽叽喳喳地笑个没完,有的新媳妇只好从桌边挤出来,在小姑子的掩护下逃之夭夭。那几天里,新媳妇们也是乡亲们之间谈论的热门话题:谁家的新媳妇长得好看啦,谁家的新媳妇嘴好使、会说话啦,谁家的新媳妇机灵啦,谁家的新媳妇贤惠啦…… 三五天的时间里,新媳妇们差不多能吃遍小半个村子。都是乡里乡亲的,平时谁家过个红白喜事的,都有往来,今年你请了我家的新媳妇,过两年你家娶了新媳妇我再回请。这份浓浓的乡情,原本就是一本温暖的流水账,一年年过去,谁也落不下谁的亏欠。 新媳妇是村子里的一道温暖、明媚的风景。被请过了的新媳妇很快就变成村子里的主人,她们孝敬公婆,生儿育女,里里外外一把手,和自己的男人相扶相携着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