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更深刻的成功
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哈尔,有一个以妓女的名字命名的街区,在一间小茶馆里,大学讲师昌盖兹在向一个素昧平生的美国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不足10万字的小说《拉哈尔茶馆的陌生人》共12章,每一章都是在小茶馆开始并结束。也就是说,昌盖兹的故事按时间顺序被切成12块,安插在从午后到深夜的小茶馆里。这样的文体了无新意,更别说建设性了。
然而,这本小书自有它的独到之处,其价值在于对“9·11”事件、印巴地缘政治和东西方文化冲突等重大主题,做了深入的思考——昌盖兹从有着1亿人口的巴基斯坦考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他们那一届是仅有的两名巴基斯坦学生之一,是全巴基斯坦成绩最优异的一位。毕业后,他又以出色的表现过关斩将,进入一家底薪超过8万美元的评估公司。几个回合下来,他就赢得了好评,被认为是这家“评估准得出奇的”的公司里业绩最突出的一名分析师。他的桃花运也不错,从一开始就邂逅了一位叫艾丽卡的无可挑剔的美国姑娘,同样毕业于普林斯顿。这在以追求个人成功为核心的美国观念中,完全可以说,他凭借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取得了持续而又显著的成功。
“9·11”事件是小说故事和人物命运的转折点。那天昌盖兹在马尼拉打开电视,看到了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塔轰然倒下,起初“以为是一部电影”,确信那是真实的新闻事件后,他有了“快感”。随后,这个只有22岁的蓄着大胡子的巴基斯坦人的人生,开始偏离原有的轨迹。他为他的脸感到不安,他清楚地感到了自己所遭受的怀疑,尽管公司对他的信任和态度没有丝毫变化。他关注而又惧怕现实,比如美国对阿富汗的轰炸,印巴关系等。他不知道他的立场究竟何在,吃不准自己到底属于哪里,是纽约还是拉哈尔,是两边都是或者两边都不是,“心乱得不可收拾”。艾丽卡也出问题了。她有着吸引力强大的外表,内心世界更是迥异于常人,前男友的病逝曾经几乎让她崩溃,尚未彻底痊愈,此时又一次陷入了内心的动荡和混沌。“9·11”引发的美国社会普遍的“怀旧情绪”,使她迷失了自己,再也回不到这个世界上,包括与昌盖兹的性爱,也都是在幻觉中。她真正地被自己内心的黑洞吞没了,不可避免地住进了精神疗养病院,直至可以预见的失踪。
作为职业分析师,昌盖兹的社会责任是“告诉顾客某项产业的价值”。在智利圣地亚哥,他用专业分析眼光“审视身处的社会全部”,顺便把自己“评估”了一番,最后得出结论:他是美国的大学里培养出来的、挣着一份优厚的美国薪水、迷恋着一个美国姑娘的“签了契约的仆役”——他舍弃了到手的一切,返回拉哈尔,做了一名大学讲师,使命是在课堂上宣扬如何摆脱对美国的依附。算起来,他在那家令无数人垂涎三尺的公司待了只有短短8个月。
美国梦的破灭并不是一个新主题,然而《拉哈尔茶馆的陌生人》带给读者的思考无比珍贵,因为无数人前仆后继,仍在追逐着昌盖兹丢弃掉的梦想。昌盖兹品尝过成功的滋味,这已经是不小的幸运了。这幸运不是人人可以得到的,有更多的人倒在了远离梦想的途中。昌盖兹绕了一圈,又回到了他的起点。于是,下一个梦想就诞生在了他的起点上。这真的太耐人寻味了!译者吴刚在《译后记》中说,“我相信它会帮助大家对自己的梦想、对自己的文化身份以及对不同文化在交流时产生的问题有更深刻的思考,也希望大家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有更宁静的心态,追求更深刻的成功。”
人的名字叫什么
奥尔罕·帕慕克的这本《我的名字叫红》,注定会引起大范围的重视,只要公平二字还没有从字典上被抹去。然而,这本并不多么难读的书,知音却甚少。迄今为止,凡我接触到的关于这本书的评介文字,没有一行不令人失望,包括《芝加哥论坛报》、《出版人周刊》等。
小说正文前,作者加了四则题记,位置显赫,乃入室之门,想不通所有的评论者为何视而不见——
献给我的女儿如梦。
当时,你们杀了一个人,你们互相抵赖。
——《古兰经》,“黄牛”章,第七十二节
盲人和非盲人不相等。
——《古兰经》,“创造者”章,第十九节
东方和西方都是真主的。
——《古兰经》,“黄牛”章,第一一五节
要是先入为主,以为“红”是一位妙龄女郎,首先就错了。“她”无处不在:在菲尔多西的束腰长袍上,在鲁斯坦的箭镞上,在国王美丽女儿与人翻云覆雨时被单的褶缝中;当叛逆图尔砍下兄弟伊莱奇的脑袋时,当梦境般壮丽的传奇军队在大草原上厮杀战斗时,当亚历山大中暑后鲜艳的生命之血从英雄的鼻子闪闪发亮地流下时,“她”都在现场;“她”在围城军队的旗帜上,在举行盛宴的餐桌桌布上,在亲吻着苏丹脚背的使者的长衫上,以及任何描绘着宝剑的场景中……“她”由来自印度斯坦最燥热地区品质最优良的红昆虫,用臼和杵捣成粉末,五德拉克马配一德拉克马肥皂草、半德拉克马溶剂,在一个锅里装三奥卡水,拿一支干净细木棍搅匀后慢煮,浓稠度恰到好处时,用麻布过滤,除掉残渣,再度煮沸两次,最后加入明矾——“她”就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她”是纯正的红色。“她”说我命令这个世界“变红”,世界也就真的变成了红色。
斯坦布尔的清真寺、苦行僧修道院、犹太社区、咖啡馆、大街小巷,充斥着异教徒、无神论者、传道士、说书人,以及万丈红尘中应有尽有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画坊里的细密画画家,带着人类与生俱来的种种欲望、幻觉、欺骗、嫉妒、诡计,惨烈地展示着他们各自不同的生命图景。风格与签名,绘画与时间,失明与记忆,在他们内心和灵魂的深处纠缠不休;他们以试图在一粒米上画出一棵树的每一片叶子,博得浮名,骗取重视;他们在原本应该放上苏丹陛下肖像的位置,这个世界的中央,对着镜子,把自己的肖像画上去;他们的眼睛紧紧盯着画坊总监的职位不放;他们会乘工作之便,将苏丹陛下提供的金箔装入自己的腰包;他们为了多捞几个威尼斯金币,私下背叛自己所在的画坊,偷偷为对立的一方制作书籍插图,甚至绘制淫秽的春宫画;他们对眉清目秀的男孩学徒情有独钟,同时又靠责打这些男孩消灭内心的邪灵与魔鬼;他们当然不排斥大眼美女;他们手中的画笔并不比手中的尖刀逊色,一样地冷酷无情,甚至会对中自己的眼睛,至于杀死同伴,跟碾死一只蚂蚁实在没有多大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