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楠:母爱的力量
时间:2010-07-25 02:05来源:《读者》(原创版)供稿 作者:向楠 点击:
次
跨出一步即是天涯, 但无论走了多远,我们永远走不出母亲的视线, 无论分开多少年,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我们最渴望的港湾。 五一期间,在外漂泊的我回到了母亲身边。 母亲全然不顾年事已高,亲自下厨为我精心烹调一日三餐。望着母亲的满头白发,我常突然喉头哽
跨出一步即是天涯,
但无论走了多远,我们永远走不出母亲的视线,
无论分开多少年,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我们最渴望的港湾。
“五一”期间,在外漂泊的我回到了母亲身边。
母亲全然不顾年事已高,亲自下厨为我精心烹调一日三餐。望着母亲的满头白发,我常突然喉头哽咽,泪湿双眼。
在浓浓母爱的包围中,我想起了小秋。
最后一次见到小秋,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他来我家报告喜讯,说终于找到失散多年的母亲,即将去前苏联探亲。此后许多年直到他去世,我再没有见过他。
而在我与小秋能够天天见面的两年里,我却几乎很少正眼看他。在我插队的村子里,小秋是个异类。并非因为他是一个中俄混血儿,而是因了“四类分子”的身份。那正是“文化大革命”末期,年少单纯的我,看人的眼光带着那个年代的政治标准。每与小秋碰面,我的表情总是冷漠。我甚至警告弟弟,不要总与这个“四类分子”混在一起。
经历了世事沧桑,已识得人间冷暖的我开始追悔当年。小秋孤单落寞的身影,刻进了我沉重的记忆,始终固执地追随着我,不肯遗落在光阴里。
当年离家去流浪,母亲夜半走到我的床头,说:“让妈妈再抱抱你吧。”而小秋,是否也在漫长的岁月中,
夜夜期待着母亲的拥抱?
这份挥之不去的情愫,最终变成了《告诉阿廖沙,我爱他》。文章里,有大家都能看到的崇高母爱,也有文字背后我对小秋的一份深深的愧疚。
文章最初放在我的博客上,有两位从事影视制作的朋友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这个温暖的故事。一起插过队的知青郭江夏在《读者》(原创版)上看到小秋的故事后,买下厚厚一摞杂志送给我的知青伙伴们。她们三人都是做了母亲的女人,读得懂一颗母亲的心。
感谢无数读者向我述说他们的感动和眼泪。我知道,打动他们的,正是母爱的力量。
无论走了多远,我们永远走不出母亲的视线;无论分开多少年,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我们最渴望的港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