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一块位于中缅边境附近的山间盆地中,世代生活着一个“刀的民族”——阿昌族。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义子沐英西征时曾留下部分军队在此驻守,他们将打制刀具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的阿昌族同胞。在德宏这块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也就只有阿昌族人学会了打制铁器的技艺。自此600多年来薪火不熄,精湛的打刀技艺在族人中世代相传。 民间素有“东有龙泉剑,南有户撒刀”的说法。“阿昌刀”也叫“户撒刀”,因产于阿昌族聚居的户撒乡而得名。阿昌族人铸造的刀具,工艺独特,式样美观,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在省内外久享盛名。阿昌族人擅长铸刀,也十分爱刀,对于铸造的每一把刀都要进行精心的装饰,使刀刃、刀柄、刀鞘融为一体,成为一件十分精美的艺术品。 “户撒刀”品种丰富,有景颇族、傈僳族最喜爱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爱的尖刀和砍刀,还有专为藏族打制的腰刀和长刀,以及其他民族使用的菜刀、镰刀……“户撒刀”内涵广泛,包括各类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所需的铁器制品,成为阿昌族的民族标志与知名品牌,深受各民族的广泛喜爱。 “户撒刀王”秀宝刀项老赛,阿昌族人,出生于户撒乡一户打刀世家,地地道道一农民,只念过半年小学,然而现在已然成为一位打刀的鬼斧神匠,家中大刀小刀加弯刀百余品种。 项老赛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打刀的技艺,他聪慧好学,14岁时就可以自己独立操作。在学习父亲打刀技艺的同时,项老赛不断钻研、不断改进,他采用阿昌族独特的锻打、淬火、磨刀以及夹钢等纯手工制作的各种刀具,能削石斩铁断钢,凭空挥舞亦可利断丝巾,长剑柔可绕腰,令人赞叹。 项氏刀由于做工精致、质地精良、外形美观、别具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远销内蒙、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在缅甸、泰国、印度和日本等国也有一定的市场。如今产品多达50多种120余个花色,有镰刀、水果刀、菜刀、腰刀、斧头、砍柴刀、剥皮刀、剔骨刀、狩猎刀、屠宰刀等生活工具刀,还有朴刀、马刀、景颇刀、苗刀、缅刀和藏刀等民族工艺礼品刀;刀把有棕丝把、酸枝木把、印度红木把、花梨木把、鸡翅木把、乌木把、小叶紫檀木把、鹿角把、牛角把、钢把、铜把和缅银把等;刀鞘主要有红豆杉、楠木、乌木、缅银的半壳或全壳等,种类繁多,工艺独特。“户撒刀王”之称可谓名副其实。 “打刀世家”太贫穷1961年,项老赛出生在户撒乡的一户普通农家,祖上世代刀匠。项老赛从12岁起,就坐在风箱边开始了他的打刀生涯。刀匠生活不但劳累、枯燥,刚开始学艺的少年,还要经受稚嫩的身体破皮、打泡、出血的伤害,作为一名刀匠,这些是必经过程,根本实属寻常。而常与锋利铁器打交道,更危险刺碰剐擦也在所难免。项老赛手上至今还有初学艺时被刀剐伤后留下的疤痕,那是一道曾被缝过7针的刀匠之印,深烙在刀王掌心。 项老赛家虽为世家,终日炉前锻造,但打造的多为切菜砍柴的生产用刀,与削铜断铁的境界相去甚远。一天锻打出两把普通刀,才能在集市上换来区区3元6角,项家老小7口人,年收入却不足千元。年幼的项老赛在学艺中,曾被刮刀时带起的铅屑入眼,因没钱看病,生生忍了整整一月,直等到后来请村人取出,受伤的眼睛恢复了一年才得以康健;正是长身体的年纪,却因家贫,每天只能喝到粒米可数的清汤;16岁之前,项老赛从来没有穿过鞋,即使是在阴冷湿寒的冬天。 太苦太穷。一个怀着吃饱饭的巨大梦想的打刀少年,整日坐在风箱边听着耳边的“叮叮当当”声,一块块不起眼的平常铁块在他眼中、手下一点点变成能够使用的工具,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锻打刀具的工艺渐渐熔铸进了这个孩子的生命中。 出门学艺“撞财运” 日子在通红炉火的照耀下,“叮叮当当”地溜走。17岁,他已经不能在父亲那里,学来更多的打刀技艺了,依旧贫穷的日子,让项老赛走出了家门。寨里的老人告诉他真正打制一把好刀的要义,他带着打刀材料走家串户,和前辈们拼凑打刀,在实践中摸索学习更多更深的技艺。十几岁的项老赛在寨子里先后从师8位打刀前辈,他学得很快,进步飞速。 打好的刀老赛就带去盈江、瑞丽、缅甸卖掉换钱。年轻的他充满着干劲,心思灵巧,心眼活泛,一个偶然的机会,老赛迎来了人生的转折。 老赛用卖刀换来的钱买到了一只钱夹,夹子里面描龙画凤,老赛看着龙凤的图案,动了心思:如果把图案刻在刀上,岂不是很好看?这样想就立刻去做,老赛拥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把雕龙刻凤的工艺刀,他很喜欢这把刀,想去街市上配一把刀鞘。寻来觅去的老赛没有找到满意的刀鞘,却偶然地给自己的刀找到了第一个满意的买家。这把漂亮的工艺刀卖出的价格,高出当时的市价六七倍。初尝甜头的项老赛立即确定了自己的打刀目标——精细的工艺刀。 心灵手巧的项老赛做出的工艺刀很有市场,刀具销售很快,曾经贫苦的打刀少年,生活一天天好过起来。 “少年”淬火成“刀王” 刀再漂亮也是刀,是刀就得用。这一日,老赛媳妇拿着老赛的漂亮刀上山砍柴。没承想,这一砍,给老项砍出了麻烦,也给老项日后成为刀王埋下了伏笔。 雕龙刻凤的精细工艺,不能补救一把刀不坚硬、不锋利、不能使用的致命伤。老赛媳妇两刀下去,柴没砍到,刀刃就坏了。老赛不服气,重新淬火打了一把,照着碗口粗的树猛砍下去,令他不堪的是,刀竟然断了!老赛很受伤,心痛,扼腕。他收拾心情再次出门,去请教村寨里的前辈,仔细寻找原因。 白钢、红钢、花钢,油淬、水淬、黏土附刀再淬……心里铆了一股劲儿的老赛,得来教训就马上回来不停地实验……所历种种,个中滋味,只有老赛自己知道。如果此时皇天辜负了有心人,那么老赛也许就不会有“户撒刀王”的身份了。数次改换材料、制作工艺的老赛,终于煅打出了不负“户撒刀”威名的宝刀--有劈石削铁之锋锐,有雕龙刻凤之细腻,用之所向无碍,观之赏心悦目。 2006年3月,适逢阿昌族每年一次的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期间举行了首届刀王大赛,这可是户撒乡几百年来举办的第一次官方评比!多少刀匠闻听此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项老赛自是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砍树桩、断毛巾、削钢管、斩钢筋,老赛带着他的宝刀过关斩将,一举夺魁,成为“户撒刀王”。 苦心孤诣为传承刀王项老赛夺魁后声名鹊起,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纷纷报道,户撒刀更是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广泛的宣传!名气大了,财源自是滚滚而来。2007年,一个山东老板慕名而来,找项老赛合作。可是,几百万的生意等着项老赛拍板,项老赛却在深思熟虑后决定了放弃。 原来,请老赛合伙的老板准备投资百万建个打刀工厂,老赛最初觉得这事不错,几百万元让人心里欢喜。可后来弄清原来山东老板是要用机器流水线批量生产户撒刀,老赛心就沉了。他回去思前想后,吃饭睡觉也不能安心。正在多少人等着他敲定这笔大买卖的时候,老赛决定,不干了,这事办不了,请找别人吧。我们阿昌人世代相传的打刀手艺,怎么可能轻易断送给几台机器?!不可能!我项老赛一定要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祖辈们留下的手艺一直传下去。 此后,46岁的项老赛对自己、对打刀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他身上流淌着刀匠世家的热血,对户撒刀的热爱、对打刀工艺的执著和精益求精,是他与生俱来的禀赋所使;“户撒刀王”的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更使他不敢懈怠、不能停止前进的步伐。“我敢说,从我这里出去的每一把刀,都过了我这一关。”为保证每一把户撒刀的品质,项老赛不敢聘请其他的工人,至今还是坚持自己与一个兄弟以及4个儿子一同打刀,每年打刀的数量甚至比别家还要少;项老赛至今还是自己淬火,他说,就算再怎么辛苦也要撑到不能撑为止,只怕钢火不好对不起买刀的客人。 今年,老项承包了5亩地,想要扩建一个打刀厂,把手艺教给儿子、教给学艺的年轻人,让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来继承这门手艺,传承阿昌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打刀精神。 |